本帖最后由 heroares 于 2020-4-5 02:28 编辑
做为一名玩机20来年的老DIY“青年”,发现自己这些年玩的基本都是ATX的主板(甚至绝大多数都是E-ATX主板)跟中塔以上的机箱。去年搬新房之后发现自己手头的还剩的几个大机箱都太占空间了,引发LP的强烈抗议之后我不禁心痒痒的想要搞台节省空间而又是最近很流行的ITX机箱。想着想着就看到了论坛上发起了“ASUS STRIX X570-I,ROG-STRIX-RX5700XT-O8G,浦科特M9P Plus装机秀活动”,其中主板是我一直用的华硕ROG系列的,放心;SSD又是我上次参加活动的浦科特M9P下一代M9P Plus;机箱可以选择我关注最多的乔思伯A4;水冷散热器也可选我差点入手的利民240ARGB;而CPU平台是近年难得A厂好评如潮的锐龙3代跟X570芯片组,加上RX5700XT显卡正好可以组成我从来没体验过的3A平台。你说这不是巧了么?有种冥冥中自有天意的感觉,毫不犹豫的报名并有幸入选。
这已经是我在两个多星期里的第N次上传帖子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图片的问题,这帖子之前的发送都以发送失败而终,还有好几次发送成功了却没有图片。说实话我也是有点崩溃的,又赶上最近工作特别忙家里事情也比较多,帖子一直拖延至今非常不好意思。
我的平台选择没有追求极致性能而且更贴近一个普通家用玩家的够用原则,我觉得配电脑一定要了解清楚自己的电脑使用环境,然后根据自己的需求跟资金、喜好来选择相关配件。例如我总是对电源的冗余有点偏执型的追求,所以我一开始设想使用迎广的CS700,没想到最后还是没忍住上了海盗船的SF750(最后真有点后悔,完全没必要,在这投入的资金有点高)。而我自己设定的电脑使用环境就是大部分时间普通上网,少部分时间在2K分辨率下(用Dell2417DG显示器144HZ)能流畅的玩COD16大逃杀这类的FPS游戏,而其实随着年龄增长(反应慢了)我玩的游戏开始转向巫师3、GTA5、荒野大嫖客2或者刺客信条奥德赛这类的游戏,这类的游戏对于帧率要求不高但是很多时候希望跑图时候看看风景,那么我想在4K分辨率下(用sony 75Z9F或者明基EW3270U)40帧以上的帧数运行即可。既然显卡已经选择了ROG-STRIX-RX5700XT-O8G,没有生产力需求的我感觉AMD 锐龙5 3600即可,至于到底够不够用,最后看成绩说话。综上所述,配置如下:
CPU | | | ASUS ROG STRIX X570-I Gaming | | ASUS ROG-STRIX-RX5700XT-O8G | | G skill TridentZ RGB 3200C14 16G x 2 | | 浦科特M9P Plus 512G +西数SN550 1T+闪迪UltraII 960G | | | | 乔思伯A4 + 利民thermalright TL-C12R-S风扇x 2 | | |
照例来张全家图:
请忽视最下面的两个大镰刀超薄风扇,那时候有想法上分体式水冷的,结果实际装机后放弃了。最后机箱下方用了两个利民的C12R-S ARGB风扇。 这次装机秀用的主板是华硕的ROG STRIX X570-IGaming。 ITX的主板盒子真的是小啊,比显卡的盒子还小。传统的上下两层盒子结构,上层是主板主题,下层是配件之类。作为ROG 系列的小弟弟,配件还是非常丰富的,不但有信仰贴纸之类甚至没人会用的光盘依旧不缺席。在这真诚的呼吁一下厂家,送给U盘不香么?毕竟现在还用光驱的消费者真的是少之又少。 可以看到此款主板的整体厚度要厚一些。 ASUS ROG STRIX X570-I Gaming主板为了在寸土寸金的ITX面积上放置更多的部件跟散热器,使用了很有趣的三明治结构,上层是主PCIe 4.0的M2下层是X570芯片组的散热器。 M2的散热片上有给败家之眼灯效供电的电源接口,右侧被散热片挡住的部分是主板自带的声卡区域(见下图)。 声卡是ASUS声称的SUPREMEFX电竞音效,应该是用的魔改版的S1220A+双运放放大器构成的吧,同时使用了高品质的Nichicon电容。不过具体效果如何我也不知道,因为我一直使用创新X7外置声卡。声卡旁边紧挨着的是Intel WIFI6 AX200无线网卡,支持2x2 MU-MIMO跟蓝牙5.0。 主板芯片组的散热器底部有一根贯穿的热管,上面还有迷你小风扇,所以主板芯片的散热完全不用担心。上层的PCB板用一个排线跟主板相连。 ROG STRIX X570-I Gaming拥有号称X570芯片组ITX版型中顶级的CPU供电配置:并联的8项(核心)+2项(SOC),所以可以轻松支援哪怕是锐龙9 3950这样的高端CPU,让组一台ITX的AMD小钢炮成为了可能。目前对我虽然没什么用处,不过至少给我留下未来升级CPU的空间,也许出4代锐龙了还可以尝鲜。 CPU供电散热器上的3cm迷你小风扇,跟CPU芯片组上用的风扇同款,本来以为这么小的风扇一定会比较吵,可是实际使用中真的听不到什么噪音,非常让人满意。 主板的内存侧,密密的布满24PIN电源接口,主板辅助接线,2个SATA接口(另外两个SATA接口放在了内存插槽跟芯片组之间的位置),外接USB2.0跟外接USB3.0接口。 没有Type C的外接接口有点遗憾。两条内存插槽最高支持双通道64G内存并可以超频到4800Mhz的外频。 从主板的PCIe插槽方向看看芯片组上的三明治结构,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骚气的败家之眼。PCIe 4.0x16插槽做了金属加固。 注意左侧的那个大电容, 会跟PCIe延长线的边角发生一定的干涉,导致PCIe延长线插不到底,就差那么一点点。虽然不影响使用可是我怕长期以往会压坏电容,所以就把延长线的边角剪掉了一块让它两彻底互不干扰。 主板自带了3针5V的ARGB接口跟4针12V的RGB接口,可以说是通吃目前主流的光污染方案。CPU风扇接口、主板风扇接口跟一体式AIO水泵风扇接针也都集中在此位置。8PIN CPU辅助供电接口也做了金属加固。小风扇上面的防尘罩上也印上了ROG Strix LOGO表面自己的身份。 以前使用R5E跟M9A的时候非常喜欢主板自带的Debug灯,折腾的时候有什么问题只要找显示的代码基本就能查的七七八八。但是这么小的主板可能实在没有地方安置Debug灯,只放了4颗Debug灯珠分别提醒使用者大致出问题的方向。虽然没有那么Debug灯那么方便至少也不会让使用者在折腾出问题了后完全的盲人摸象。 主板背面也密密麻麻布满了元器件跟背板还有散热片。 主板背面的散热片还是给CPU供电区域辅助散热的,散热片做的骚气又有质感,处处提醒你这是ROG的主板。类似的细节在主板正面PCB板上也有很多体现。背面还有AURA神光灯效控制芯片等。主板背面边缘还有LED的灯珠,可以被AURA神光灯效一起控制。 最后来看看主板的IO接口配置,还是非常全面的。1xDP,1xHDMI,4 x 蓝色的USB 3.2 Gen 1接口,4 x USB 3.2 Gen 1接口(其中3 x红色的 Type-A + 1 x Type-C),Intel I211-AT的千兆网卡接口,Intel Wi-Fi 6 AX200无线网卡的天线接口。唯一遗憾的是因为体积问题,声卡只有3个复合接口,而且没有使用常用的彩色接口标识用途而是用了更炫酷的炫彩LED音频插孔。 将CPU、内存跟主板合体。内存是很久以前买的芝奇幻光戟 3200C14 16Gx2套装。 显卡用的是同样ROG STRIX Gaming系列的AMD RADEON RX5700XT,不过年前发来的是RX5700,我一想我的CPU只不过是R5 3600,似乎用RX5700也可以了。于是就用RX5700测试了一顿,结果发现华硕的5700系列猛禽显卡因为散热器螺丝压力不足而召回,赶紧联系了管理员换一块RX5700XT,没想到啊没想到,发回来的RX5700XT也是被召回的老版本,我真是欲哭无泪啊。没办法,听说国内因为疫情问题召回一直没有实质性进行,我就等等再看看吧。不过也因为这次的召回,我在测试中更加注意了显卡的温度表现。 可以看到两个显卡外盒除了多了一个XT,基本就是一模一样的,包括内部的配置。 相对比主板的慷慨,显卡的配件少的可怜,只有两个卡片跟两根ROG魔术贴扎带。少也就罢了,这说明书是不是也应该与时俱进改进一下啊? 安能辨我是5700还是5700XT?(上5700,下5700XT) 同样的5热管散热,不过这个5热管不都是贯通的,而是分区域各负责一部分散热片,不过我没有微焦镜头拍不下来。而且散热器风扇接口旁边还有两个风扇接口跟一个好像是12V的RGB接口,看来如果主板上的风扇接口不够用也可以用这个来连接风扇。(同样上5700,下5700XT) 显卡接口都是3xDP+1xHDMI。(上5700,下5700XT) 两块显卡唯一的不同大概就是供电接口了,5700用的是6pin+8pin,而5700XT则需要双8pin供电。供电接口都有LED灯珠提醒供电接口是否接了或者是否正常工作。背板上大大的败家之眼灯提醒着使用者自己的血统。
华硕的这套显卡散热器感觉已经用了很久,我拿出自己的猛禽1070显卡(图片下)对比一下发现,总体布局没有什么大变化,但是散热器整体厚度增加了很多同时风扇已经完全不同。从1070的11片比较平直的扇叶变化为9片大弧度边缘连在一起的风扇。实际使用中这个风扇静音效果非常好,玩游戏时候全速运转噪音也几乎听不到,看来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化的比较完善了。
显卡有完整的背板。
显卡有一个开关可以选择是专业模式或者是安静模式,我妥妥的要选专业模式啊。如果你拒绝光污染还可以用一个按钮关掉LED灯光。
上次我参加Koolshare的团购活动就是买了浦科特的M9Pey 512G,那个ssd一直作为的我系统盘在我之前的主机里良好服役。这次又有幸用到了最新的M9P Plus 512G。
因为这次的不是PCIe版本,所以盒子比上次的小很多。不过整体的风格还是延续了浦科特一直的风格。 一张多语言使用说明书加一颗SSD螺丝就构成了所有配件。
所有的芯片都在SSD主体正面,从左至右是两块东芝原厂256G的闪存芯片,一颗512M的南亚缓存芯片,一颗MARVELL 88SS1092主控。没有什么打磨也没有什么覆盖,坦坦荡荡一目了然。单面的好处是在笔记本等场景中使用比较不容易出现兼容性问题,不自带散热片也比较适合我用在这块主板上,毕竟主板本身就自带了SSD的散热片。
标签贴心的贴在了SSD本体背面,不用担心贴在正面为了使用散热片撕掉标签而影响保修。台湾制造,版本号是1.01。
散热器是利民的FE240ARGB一体式水冷。 整个外盒都标明了这个散热器的特色跟支持的CPU类型,可惜除了说明书都没有中文啊。内盒保护的很充分,保证了一体水冷在运输中的安全性。如果主板不支持RGB还可以用自带的控制器来控制光效。赠送的散热硅脂也是利民最近产品都在使用的TF7,我就想问问大家,这么干的散热硅脂你们都是怎么涂的啊?我已经用过3支TF7了,到现在我也觉得这硅脂死活不往CPU上黏。每次涂TF7的时候,我就只有一个感觉:我太难了。 散热器自带的是TL-C12S PWM风扇,最大转速1500转。做工比较好,光效一流,自带减震垫(不过我照相的时候都没发现有个减震垫是不见的,安装的时候才发现,我现在也搞不清是我自己弄丢了还是出厂就没给我装啊)。而我也买了两个同样利民出品的TL-C12R-S风扇作为机箱的下部进气扇。这个风扇很特别的就是为了保证光效不被遮挡所有出风方向跟普通风扇是相反的。不过目前所有的ARGB风扇似乎都没有能兼顾静音跟进气量的,这四个风扇成为了我使用过程中的主要(也是唯一的)噪音来源。冷头上简简单单一个利民标志,水泵的声音贴耳可闻装到机箱里就完全听不到了。
机箱选择的是目前比较热门的量产ITX 机箱乔思伯的A4 V1.1版。
A4的脚垫采用的是磁吸式的,不过也可通过内部的螺丝固定。 机箱上盖的菱形纹做工不错没有毛刺,铝合金的质感也不错。上盖跟机箱本体通过橡胶脚垫柔性连接,也算是免工具设计。 拿掉顶盖跟两侧的钢化玻璃可以看到机箱内部一侧挂着两个亚克力的模板,其中一块保存了所有所需的螺丝,另外一块则是整个机箱唯一体现乔思伯的位置。同时这两个地方也是装SATA SSD的位置。 背面是放置显卡的位置,因为整个机箱长度都可完整用于显卡放置所以可以装325MM长度的双槽显卡。
此图最上面的就是挂亚克力模板跟包裹电源的模块,中间左侧的是电源跟机箱的连接件。中间右侧的是显卡的支撑件,很小但是很实用。最下面的是下部防尘网。
电源的安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此图中的电源风扇朝向显卡,缺点是容易吸入显卡排出的废气,另外一种电源风扇朝向两块亚克力模块,缺点是只有风扇前只有大概1、2cm的空间可以吸入空气,如果电源线堆积容易堵死这个空间。反复拆卸多次以后我还是选择了电源风扇朝向显卡的方案,貌似这也是乔思伯的官方推荐方式。话说小机箱装机真的是痛苦啊,尤其是我这种没有用定制线的,虽然SF750的原装线也不硬,但是狭小的空间里要把多余的线找个地方藏好也是个很大的挑战。还有就是4个风扇加1个冷头会有4个风扇接口1个水泵接口跟5个ARGB接口,彼此连接在一起也需要占有很大的空间。对于我这种手残党来说真是一种折磨啊,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彻底断了想要装分体式水冷的念想。 这个机箱优点跟缺点都很分明,优点是结构合理,没有追求极致的体积但是兼顾了散热还有可以放进小钢炮级别的显卡等配件,甚至分体水冷的方案也有。正规厂家的量产版本又保持了合理的价位,所以成了我想要组ITX主机时的第一选择。缺点是1、千万别按说明书的顺序安装,很可能掉到坑里,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否则我会拆装了那么多次?2、电源位似乎没有一个两全其美的风扇朝向选择。3、显卡位有几个螺丝相当难安装,不过不装似乎也没有啥大影响。4、不知道是不是我比较欧皇,遇到了质量问题。
机箱的铆钉掉了,不过似乎只是影响了横梁的稳定性为了能顺利进行评测我也就没搭理了。不过我对这个机箱最大的槽点却是关于PCIe延长线的说明不清楚,没有在说明书里告知不可以工作在PCIe 4.0模式下。开始的时候装好所有配件却不能开机,换1070就可以,以为是因为bios版本问题,于是升级到最新版,依旧不可以。又以为是5700显卡问题,结果把5700装到我老电脑上却可以正常开机。以为是延长线坏了,于是上网找别的延长线时,却在产品介绍里找到了一行小字:
无语啊无语,果然是太久不装电脑了,竟然在很简单的地方翻车啊,要知道这么难装的机箱我因此来来回回拆装了好几次啊,几乎把所有可能性都试了一遍。偏偏就只是一个bios设置问题。
赶快开机看个球顺道玩个游戏!
再来个光污染 可以看到主板、显卡、内存跟一体水冷都可以被AURA神光同一控制。而且光效的种类也很多,我个人比较喜欢彩虹特效。 再来看看冷头一侧的光污染效果。
最后如果说ITX对我最有意义的存在大概就是下面这个应用场景了:
便携的ITX机箱可以轻松拿到客厅去用家中的75Z9F玩游戏,窝在沙发里看大屏幕玩游戏的感觉不要太爽。漂亮的外观也能很好的融入到家居环境中而不至于被LP嫌弃。
|